潘明生对自己的砖雕作品进行细致调整。 受访者供图
“陇海线上的老铁路桥、老商丘火车站,以及见证铁路变迁的蒸汽机车、电力机车、复兴号动车等,都会通过砖雕艺术呈现,争取明年与大家见面。”目前,潘明生正全力创作一组反映中国铁路发展的砖雕作品。
谈及创作历程,潘明生介绍,20多年前,他首次接触砖雕即着迷。传统砖雕作品纤巧的花纹、玲珑的构造、厚重的质感令他叹服,并为之进行持续的钻研、创作。
在砖雕作品的构思创作中,潘明生更倾向于复刻记忆里的古城、儿时的乡村风貌以及具有代表性的古建筑。为力求真实,他一次次实地考察、拍照、画图,查阅老照片等,希望用砖雕的方式留下老建筑的历史韵味,为观者留下一缕乡愁。
其中,潘明生用青砖复刻的“商丘古城归德府陈家大院”,屋顶的神兽、亭台楼阁的构造甚至墙面纹饰,与实物别无二致,而微型景观让观众更能直观感受传统古建筑的精巧布局与厚重乡情。
不过,砖雕创作并非易事。青砖经多年风化质地脆弱,雕刻时一不小心就容易崩断,只能从头再来。“从事砖雕技艺,必须吃得了苦、耐得住寂寞。”尽管辛苦,只要坐在工作台前,潘明生常常忘记时间,“一眨眼工夫天就黑了,所以也就不觉得砖雕枯燥”。
如今,潘明生创作的微型砖雕作品已达百余组,其中《商丘古城》《老家的院子》《长城》等作品被多地博物馆、非遗馆收藏并展出。
“古老的砖雕艺术传递的本就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,现代砖雕依然蕴含这样的价值观。”潘明生介绍,在砖雕创作、技艺传承的路上他会一直坚持下去,“我期待用砖雕的艺术形式记录历史,为大家留下美好的记忆。”(完)
贵阳南明:背街小巷改造 群众喜上眉梢****** 光明日报记者 吕慎 陈冠合 65岁的柯强在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翠微巷住了30余年。最近,让他高兴的事又多了一件。“这背街小巷的改造,老百姓都看在眼里、喜上眉梢!环境变化大喽!既有城市的繁华,也有历史文化,关键是生活还更便利了!” 柯大爷说的小巷改造是贵阳市南明区打造15分钟“生活圈”,建好停车场和农贸市场“两场”,加快推进棚户区、老旧小区和背街小巷改造“三改”的“一圈两场三改”工作的一部分。2021年到2022年,像翠微巷这样旧貌换新颜的背街小巷有100多个。环境改造好了,居民的幸福感也大幅度提升。 86岁的王菊华奶奶在西湖巷19号院生活了40多年,她说:“现在的环境那是没说的,有些老邻居有新房子都舍不得搬走,这里安全舒适、干净整洁,真是享福。” 西湖巷口,游客罗先生看完地图,饶有兴趣地走进巷子。“这里太有特色了,古树花卉、历史壁画、人文典故,居民素质也高,小巷很有感觉。”罗先生一边走,一边品咂着老贵阳的味道。 据了解,南明区围绕“教业文卫体、老幼食住行”打造“15分钟生活圈”。有的业主食堂开起来了,有的社区微公交开通了,有的智能化健身房建好了,有的业主图书馆建成了,有的医养中心解决了后顾之忧……随着一个个民生项目落地实施,大家心气齐、干劲足,友邻相助,移风易俗,文明新风吹暖人心。 目前,南明区已启动18个生活圈建设,2022年实施新建改扩建项目449个,已完成停车场建设项目8个、完成改造农贸市场10个,规划新建、改扩建养老设施62个、教育设施28所。运动场地新建、改扩建项目46个。棚改项目17个、旧改项目6个、背街小巷改造110条。 《光明日报》( 2023年01月03日 03版) (文图:赵筱尘 巫邓炎) [责编:天天中] 阅读剩余全文() ![]() 佰富彩地图 |